1
人生如寄,何事辛苦怨斜晖。——【宋】朱熹《水调歌头·隐括杜牧之齐山诗》
【释义】如寄:暂时寄居,比喻时间短促。斜晖:指傍晚西斜的阳光。人活着就像寄生在这个世界上,为什么非要奔波劳碌,到最后还怨恨人生苦短呢?这句诗让我想起余华在《活着》中写道:我们会来到这个世界,是不得不来;我们最终会离开这个世界,是不得不离开。人生的奔波忙碌,很多时候是没得选,拖着疲惫,担着责任,心里有苦,眼里有泪,但又不得不继续扛着日子往前走。饶是这短促的一生,仿佛也是从时光里偷偷借去的一段,而生存将这一生不断挤压,人生的欢乐被挤了出去,疲惫被留了下来。且看淡些,且看轻些,多一点举重若轻,留出生命的气口,不妨大胆,认真,静静地、深深地呼吸一口生命最初的蓬勃之气。
2
百年浑是客,一月几曾闲。——【明】唐寅《警世》
【释义】这一生总归是作客人间,没有哪一个月是闲着的。 唐寅作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,在年轻时就颇有才气,科考一路开挂,苏州府试第一,南直隶乡试第一。本想着在会试中继续过五关斩六将拿下第一,结果却身陷科考作弊风波,被牵连入狱,最终失却考取功名的欲望,终生以写字,画画为生。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,让他更加看清了人间的底色,看到了世人忙忙碌碌一生,却未曾有片刻得闲,更不曾真正享受过人生的快意。 他的诗词中总是透着一股清晰,洒脱,甚至有一种浅白之下的深婉之美。《桃花庵歌》的脍炙人口,千古传诵,每每读之,便心旌摇曳,思绪绵绵。
3
饥渴辛勤两翅垂,独下寒汀立。——【宋】朱敦儒《卜算子·旅雁向南飞》
【释义】饥渴辛苦的大雁双翅无力地下垂,只好独宿在冷落凄清的河中小洲。 此时的朱敦儒,正经历着靖康耻的南渡伤痛,一路上看到这样的场景,悲从中来,唏嘘迷惘,身心疲惫,无以复加。 试问,什么时候可说是人生最累的时候?或许正是人生失去希望之时,那时即便每过一秒,也仿佛经历沧海桑田,每行进一寸,都要用尽浑身力气。 当你的心,再也生发不出向上的力量时,一根羽毛都能压得自己抬不起头,一粒微尘也好像有着万钧之重。
4
心事同漂泊,生涯共苦辛。——【唐】王勃《别薛华》
【释义】你我的心情都是漂泊不定,我们的生活也是一样的辛酸凄苦。 《别薛华》不如王勃的代表作之一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那么几乎人尽皆知,只能说是大众诗单中的遗珠了。 这首诗借送别友人,将人生之惆怅,悲苦,清冷,可谓丝丝入扣,形神兼备地呈现在世人面前,即便是初次诵读,也会被其深深吸引: 送送多穷路,遑遑独问津。悲凉千里道,凄断百年身。心事同漂泊,生涯共苦辛。无论去与住,俱是梦中人。 颈联颇有白居易“同是天涯沦落人”的即视感,而尾联更是千古名句,也是朋友之间惺惺相惜的完美展现。 后人评价此诗:兴象婉然,气骨苍然,可谓恰如其分,妙至分毫。 字里行间,满满都是对于当下人生的不满,无奈,身心俱疲之下,也不忘以此为我辈打工人发声:心事同漂泊,生涯共苦辛。 高楼林立的繁华之下,是如花似玉的年纪,无声的沉默,本想将流浪变作留下,将彼岸变作抵岸,不曾想换来的是孤苦无依,遥遥无期。
5
不知筋力衰多少,但觉新来懒上楼。——【宋】辛弃疾《鹧鸪天·鹅湖归病起作》
【释义】我不知而今衰损了多少精力,只觉得近来上楼懒登梯。这首词是词人辛弃疾于上饶赋闲在家时所作,彼时的他已经年近半百,患病初愈。如果只是感叹自己年华易老,青春不再,身体一日一日大不如前,那他就不是“词中之龙”辛弃疾了。词中上片有两句写道“红莲相倚浑如醉,白鸟无言定自愁。”以红莲,白鸟这样的强烈比较,烘托出词人心中无限惆怅,一生抱负,无法施展,复国无望,自己犹如这花鸟一般,只能独自于此聊度光阴。多次受人排挤,屡屡无法得志,眼睁睁看着国家分崩离析,金瓯残缺,内心的无助,力无从起,气无处生。深沉,浑厚,浓郁,不足为外人道,又难浇心中块垒,“累”已极矣。
6
莫道烦愁谁人懂,世间负累几处同。昏昏此身何所似,恰似芭蕉骤雨中。——【宋】谢逸《武陵春》
【释义】莫要以为他人能懂你心中的愁苦难当,这苍茫人世,人人际遇不同,遭遇悬殊,所以忧愁烦恼的也就有不同。来到这世上,糊时糊涂就过了一生,遇到了困苦病痛,没有办法消除,如同芭蕉被暴雨击中且无可奈何。暮年回望,这一生虽有搏击风浪,勇立潮头之时,然而终究败给了岁月。风雨飘摇的一生,身心已是千疮百孔,此中艰辛,疲惫,无助,悲凉,犹如暴风骤雨中,那噼噼啪啪打在芭蕉叶上的声音。每个人仿佛只能静听,却无力改变它。
7
忙日苦多闲日少,新愁常续旧愁生。——【宋】陆游《浣溪沙·和无咎韵》
【释义】忙碌的日子很苦,休闲的日子很少;新添的忧愁往往在旧愁中生出。 这首词是当时陆游与朋友韩元吉在镇江相聚时所作。那时,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,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,两人相聚多时,觞咏之间,留下不少作品,此为其一。 放翁作为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,一生亦是致力于华夏重整,山河一统,其宦海浮沉,几多经历。 在这如许的不称意之中,眼前的这位友人也将不日离别,人生倥偬,匆忙之中,又加深了多少无常之痛。
8
心似已灰之木,身如不系之舟。——【宋】苏轼《自题金山画像》
【释义】心如死灰,身体像没有系缆绳的小船。 我之前看到过一些诗友说苏轼写了那么多旷达抒怀,任意不羁的诗词,到底释怀了没有,放下了没有?其实这首诗或许是个答案。 无论是身处900多年前,还是如今的我们,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人,都是真切切地在人间奔走。我们一边受伤,一边治愈,白天竭尽全力,痛击命运,夜晚舔舐伤口,以求自渡。 作为几千年以来,绝对名列前茅的大才之人,苏东坡一生贬谪多次,屡遭厄运,其经世致用的才能无以施展,辗转已到暮年,那种内心底层的无力感,挫败感,就像是他命运的底色。 不同的是,他用豁达的胸襟,乐观的态度,一点点,不断稀释了这灰蒙蒙的底色,给世人留下一个风雨无惧,孑然而往,飘飘有仙人之气的东坡居士。 古人尝谓:哀莫大于心死,身死亦次之。一个人只要心中还存有希望,还有留恋,还有珍惜,牢骚几句,抱怨几句,发泄几句,又有何妨? 明天,只要太阳还正常升起,我又成长为新的我。
热门文章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Copyright © 千百合文章网 琼ICP备2024039449号-18